学校咨询服务
李希贵:教育改革不是为了惩治“庸者”,而是激发每个老师的活力
添加时间:2016-03-09    阅读次数:826

一、师生关系平等、融洽是教育的起点

十一学校十分重视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了造就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挖空心思的来研究”,比如每年夏天的“泼水节”,元旦前后的“狂欢节”等等。各个年级的“泼水节”都会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开泼仪式,“当大家都‘湿’了以后,就不再分老少、不再分男女。这样一来,短时间内你会看到平等的师生关系来了。”狂欢节是在全校范围组织的,每年岁末年初,校长和老师都会被临时安排角色。

比如2011年,我被打扮成海盗“杰克船长”,模仿其做出各种搞笑动作,还站在花车上游行;2012年,还扮演了《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校长”。举办类似活动能在一定时期内造就平等的师生关系,等过上一段时间不少老师还不自觉地会“端着”,成了“好龙”的“叶公”。 

十一学校的经验证明,没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没有学校治理结构的根本改变,任何文化都是不可持久的。当学校实施“走班制”、不得已取消班主任(实施导师制)以后,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才出现,学生不再表演给老师喜欢的一面,他只要按照校规校纪去做,一个生动活泼、真情实感的学生就全部呈现出来了。应对一些问题,老师只能从以前的“训斥制止”到现在的“真正谈通”,在传统的教育方式里面,一个难办的学生事件不超过15分钟就能搞定,但第二天照犯不误;今天我们教育好一个学生,可能需要两个小时、两天或更长时间,但是学生真正接受了。所以说教育变得难了,管理后退了,但教育变得真实有效了。而这也迫使我们的每个老师都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必须换位思考。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包括教师与年级主任之间是否有距离等,都是十一学校判断年级生态的重要指标。

二、应对学生管理去行政化后的策略

学生管理去行政化以后,造成的短期后果是“学生高兴,家长担心,教师痛苦”。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十一学校总结出了几条策略:从学科教学到全人教育,从面向群体到面向个体;从教师教学取向到学生学习取向,从权威资源拥有者到平等的学习指导者。

现在,每一个老师给你介绍他的工作的时候,首先谈的不是学科,而必须是每一个学生,他的背景、家庭、心理状态。因为,不研究这个,老师就没法进行教学。过去,我们经常会组织很多全校的会议、活动,而现在的原则是能在个体层面搞的教育活动不在教学班搞,能在教学班搞的不在年级搞,能在年级搞的不在全校搞。比如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现在是整一个体育季,供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各种比赛;过去全班统一的家长会现在也是家长自愿结合后到学校选择需要沟通的老师团体。

当学生真实了,当学生可以和你去对话了,他就会把他最真实的需求告诉你,而且会源源不断地冒出越来越多的需求。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是按照传统学科老师的备课方式,我要教什么,我的教学流程是什么,就没法过日子了。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会找到老师说,某一章作业他不想做了,因为他提前已经掌握了;某一段课不想上了,因为他通过“云校”提前学过了。这时只需要老师和他签个协议就可以批准。现在十一学校的很多教室都会把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放到班级图书角,甚至包括知识扩展名著,比如《国富论》、《资本论》、《21世纪经济学》等,当前的老师必须适应并鼓励学生比自己的掌握的知识还要多、还要深、还要前沿。


三、通过丰富课程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提供机会

学生的潜能不是我们拿着放大镜、望远镜去观察出来的,而是必须以他自己的经历、体验告诉他,这个经历和体验靠随机性的经历和体验是不典型的;只有我们在学校开发出相对系统的课程,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通过最典型的环节,去发现他自己。这就是课程最重要的价值,也是我们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以及开发校本课程(包括各种学校活动)的意义所在。

十一学校的转型主要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来实现的,他们通过理科分层次、文科分类型、艺术游学综合和个别学生的特需课程(针对有不一般想法的、非同寻常孩子的课程)形成了大量的选修课。

比如把数学分成了六个层次,针对选择不同层级数学的学生,讲课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根据情况,还会把一些大学课程作为优秀学生的选修课。十一学校对所有年级、所有学生实行学分管理,每一位学生必须在专业领域外,选择包括体育与艺术技能、义工服务、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与社团活动中获得足够学分,才能毕业。

通过课程改革,十一学校当前4300名学生,2062个教学班,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实践课程、70个职业考察课程、200多个社团,学生可自行选择。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主选定学习作息时段,这些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

十一学校认为,“教师的功德就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行走在自己特长和兴趣的大道上,而不是一天到晚无休无止的作业。”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特长,开设学生特需课程;校长也会通过每周与学生共进午餐的时间,为不同学生送上不同的书并写上各不相同的寄语,这样关注个人的教育才能深入学生内心,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四、搭建交往平台,让学生成为自己的CEO

学校通过调查发现,真正吸引学生来到学校的不是学习,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同伴。只有我们能够坦率地承认这样一个教育起点的话,才能办好适合学生的教育;且只有学校允许所有学生进行选择时,该学校才能说是慢慢地走向成熟。在十一学校,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国家学科课程,还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学校通过教室分区、学生分类、任务分层、课型分设、学习自主等途径,来实现在同一教室里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该校教师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教室分为自主合作区、讨论区、展示分享区和个别辅导区,在备课的时候老师要关注到每个区域个别学生的学习;任课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不同墙面展示不同的白板,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所坐的区域、需要面向的白板。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选择同样课程、坐在一起的学生才是能力相当、志趣相投的同学,这样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找到了最适合的同伴。

中学生由于荷尔蒙的分泌,难免会出现苛求与异性交往的愿望,与其像过去一样进行打压,不如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十一学校通过开设戏剧课,把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形成一系列剧组。这些戏剧课本身不是为了汇演,要的只是排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戏剧课上学会合作沟通,搭建一个异性健康交往的平台。该校还规定:同一剧组同性别的学生最多只能占三分之二,通过参与戏剧媒介让男女生之间健康交往。十一学校还成立“学长团”、“同伴关系日”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举行职业考察活动。当然,学校在组织类似活动时都给予活动很多的教育内涵。


五、以治理结构保障学生中心

保证学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必须要靠体制的保障。首先,要改革学校的分管制,在实行校级干部分版块管理的体制下,他们多数情况下只关注自己分管的工作,对学生成长关心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十一学校让副校长兼任各年级的年级主任,建立学部制,让各个年级成为学校“联邦”中的实体。

与此同时,该校将相关处室如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转变为服务部门,将其专职人员控制在两人之内,使其比年级低半个层次,且年级主任可以协调他们为年级服务。

学校还尝试设置了校内职称,使之与教师档案中的职称脱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工作繁重程度,是否轮值等制定了学校各个职位的等级标准区间,让全校员工和八个有聘任权的部门(包括年级和处室)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只分配给各实体编制数和聘任级别之和,具体聘任哪位教师,在标准区间内给予某教师什么级别,由各用人部门决定。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会注意适当均衡各年级骨干。通过取消副校长的分管制度和大幅度减少中层人数,教师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变多了。因为据李校长他们研究:当我们副校长和中层的指数超过合理的指数的时候,每超过一个,教师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就会减少3%到7%。因为他要折腾,不是让你签表就是让你交总结,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在分权的体制下,各年级主任(副校长)会直接面对学生的需要与问题。而校长则只用领导做好学校课程规划,明确学校教育教学价值观,给各年级部门设定编制数以及批准年度预算等。各年级也实行分布式领导,有多个项目组,比如:三名咨询师管学生的人生规划、学法指导、心理辅导;有教育顾问,管问题学生;有课程主管,管学生的选课排课等等。且这些项目组就是该领域的专家,位置处于年级委员会之上,校长和年级主任无权强制推行某种教学模式等,这样也就培育了一大批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

六、学校改革的经验与提醒

我认为改革不是为了惩治旧体制下的“庸者”,而是激发活力,促进每个老师的进步。因为传统体制中不敬业的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不适当的体制造成的。校长在学校不应也没有精力做家长,要靠制度使各位老师各尽其职,各展其能。进行改革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卸掉教师身上不合理的枷锁,比如减少不够专业的备课检查、作业检查以及各种评比。

在改革的时候,要防止教师干劲大后将压力转嫁给学生,为此,十一学校每学期都实施“师生关系测量”,其中一个题目是“我在教师眼中的地位”,通过调查了解教师是否做到了关心每一个学生。当在学校实行聘任部门与教职员工进行双向选择时,也要出台保护老教师的政策。与此同时,在学校招聘新教师时,必须严格把关,因为每一位教师的个体素质对与一个学校来说比高楼、设备更重要。

学校改革只有大胆分权下去,才会有人主动承担责任;分权下去以后,还要制定制衡策略,让行使权力的领导接受服务对象的评判,比如每年度都对校长、年级主任进行信任投票。十一学校还明确了教代会、校务会、党组织和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权力,并设计了校长与各委员会之间的制衡监督关系。如其学术委员会全都是一线老师,对教师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推荐、名师工作室的设立管理和研究立项等工作,有最终决定权,校委会不得干预,校长只有权力建议他们重新评议,但无权改变最终结果。这种平衡的权力分散的治理结果,会让我们更加贴近学生,更清楚在这个领域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而不需要受行政力量的影响。


十一学校改革的体会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当课程、课堂、评价的挑战无处不在时,学生的潜能才可以最大限度被激发。

2.教学组织方式绝不仅仅是形式,它恰恰能决定学校生态,而只有这样的生态才能造就彼此唤醒、共同发现、自我反思的成长生态。

3.只有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改革才有生命力,仅仅在教师层面或教学层面发生的改革很难持久,改革的启动要靠教师的积极参与,要深入则必须得到学生的追捧。 

当我们要转型的时候,最为需要的不是学生的转型,因为学生转的最快,我们首先要转变的是自己,最大的挑战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抛开已有经验的束缚。

心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