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推迟上班时间,尤其是教育系统各大中小学普遍延迟开学,人们呆在家里的时间突然大量增加,生活轨迹产生了一种罕见的变化。为了做好预防工作,疫情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呆在家里。有些人过度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可能会产生恐慌、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像染色剂一样也会传染。为此,济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为提高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免疫力,第一时间向社会开通了心理热线:0531-88825885,有心理咨询师轮流接听电话,进行心理问题解疑和专业心理疏导。
实际上,心理恐慌不一定都是坏事,一定限度内的恐慌可有利于疫情防控。比如,购买和使用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不去高危的场所,积极获取相关医疗信息等,避免危险事情的发生。但是如果过度长时间恐惧和焦虑,会使人心跳加速,害怕,提心吊胆,会出现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导致行为失当。这样,不但会给本人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还会使恐慌情绪蔓延,造成次生灾害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灾害本身更严重。
面对疫情,如何避免产生过度恐慌心理?
首先,要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科学,相信国人的智慧和力量,然后要调整身心,全力配合迎战危机:
第一,给每天的生活做计划,饮食和睡眠要规律;
第二, 珍惜跟家人密切呆在一起的机会,积极交流沟通,培养感情;
第三,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通过打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保持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
第四,像做研究一样钻研一件事,譬如学习有关疫情的科学知识、学习亲子沟通技巧、做小发明创造、练习做好几个拿手好菜等等;
第五, 有计划地看书、听音乐、写字、抄书等;
第六,每天坚持做一遍八段锦瑜伽、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
第七,思考从这段经历中自己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第八, 特别难受时,打心理热线电话0531-88825885或寻求在线心理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