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离家出走的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为什么小小的孩子会有如此强烈的心理情绪?他们遭受了什么?其实无非就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孩子造成了压力,二是孩子自身的心理比较脆弱。
如果你正在为此事烦恼,如果你家孩子也有离家出走的念头或者已经付诸过实践,那么作为家长的你一定要严肃对待,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正确的教育孩子!
孩子离家出走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父母过度苛求孩子
很多家长经常会在2个事情上对孩子过分苛求——一个是考试分数,一个是生活习惯。而说到分数,更会让很多学习不好,或者学习努力却考试不好的孩子压力很大。
面对父母对分数低的斥责,很多孩子甚至会怀疑“爸妈到底是爱分数,还是爱我?”“考不了高分,我对他们是不是就没什么用了?”
比如,有一位初二的女孩告诉我她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父母经常会因为学习的事情批评指责我,并且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总是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一套陈芝麻烂谷子的臭理论,他们说的话我都快背下来了。有一次,我实在是忍无可忍,就和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爸爸竟然说让我滚出这个家门!而我最受伤的是,他们竟然为了分数赶我出门,我都恨死他们了,为了报复他们,我狠了狠心,甩门而去。可是,当我走到楼下的时候,我想还能去哪里啊?心里其实并不想离开家的,于是,我就在楼下转了几圈,等着他们下来找我。”
不能否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普遍愿景,但要掌握方法和尺度。自己对孩子分数的重视,一定要转化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要么做好后勤,要么言语鼓励,但千万不要只看分数的结果而否定孩子的努力,更不能在语言上斥责,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2父母工作忙,疏于交流监督
除了对于孩子分数的苛责,日常疏于交流与监督也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
“你们就知道忙活那个店,就别管我,什么都别管,早晚有一天我把你们的店给烧了”。有一位妈妈朋友,夫妻两人平时都把心思用到了经营管理上,而忽略了孩子。结果有一次,孩子就是在因为小事被爸爸责怪的时候说出了上面的话。虽然孩子并没有如话里那么做,但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也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亲子之间缺少感情交流。
大人们经常会有一些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来疏于自己对孩子的陪伴:“工作太忙了,真的没有时间陪孩子”“应酬太多,每天很晚才回家,想和孩子交流,孩子都睡了”“经常出差,难得休息还要和朋友聚会”“宝贝,下周再带你去动物园,这星期事情太多了”“没办法,一家人总要吃饭,哪有多余的时间照顾孩子”。
3家庭不睦 夫妻感情不和
其实,一个最容易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在于,家庭环境的不和睦与不信任。
“孩子最近脾气很暴躁,动不动的就摔东西,撕东西,还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有时离家出走,干脆住在同学家里”,另一位妈妈在后台倾诉。原来,他们夫妻两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孩子的父亲经常会“找茬”,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大发雷霆,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把这位妈妈打的遍体鳞伤,在单位稍有不如意,就会把情绪带回家,对着妻子和孩子就是一顿发泄,不是砸就是摔。
可想而知,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是要承受多么大的忍耐力呢?更重要的是,孩子对家长的行为一般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这是后天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作为弱者当然也会本能选择躲避,甚至觉得“离家出走”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因此,即便夫妻感情出现了裂痕,妈妈爸爸也一定在管住孩子之前,先管好自己。哪怕是为了孩子,也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家庭任何不和谐的一面,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家是温暖的“避风港”,而不是“火药桶”。
4二胎后忽略对大宝的关爱
一则则因为二胎,老大离家出走的新闻触目惊心,很多父母生个二宝的初衷,是给老大做个伴,在自己百年之后孩子也能在这世上还有一骨血至亲可依靠,但生育二宝后,多数家庭压力倍增,工作家务两头忙。
弄完小的很多已无暇顾及老大的情感需求,忽略了他们也还是个孩子,他们也需要父母的鼓励疼爱。种种误解、压力下,老大选择离家出走,便成为多发事件。
加强亲子交流避免离家出走事件发生
1换位思考 学会理解孩子
正如孩子了解你的过程,在你对孩子发表任何看法之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这么做后会有什么感受,他期望别人怎么看他,他想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什么。尽量多抽出些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尝试着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尝试着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不听话,确实是家庭教育中最让父母头疼的一个问题,既然孩子不听家长的话,那么家长为何不听听孩子的话呢?
如大禹治水一般,堵之无用,不如导之。让孩子充分表达他的想法,给予适当的肯定,再对其进行正向积极的引导,以免其走向歧途。
2做好自己 注重榜样的力量
如果自己会犯错,就要允许孩子犯错
天下哪有不会犯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说孩子,各位爸妈自己也难免会犯错吧!
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犯错有时可以促进孩子思辨,让他们成长。
同时,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点击加入父母公益课堂,做孩子的好榜样。
而有些家长行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不但自己犯错,要么带着孩子一起做坏事儿,再就是把孩子推向前锋,充当自己的“挡箭牌”......
1、湖南长沙一商场内,一女子带着小孩公然钻入娃娃机内偷娃娃!
店家说,他们趁店员外出吃饭时,掰坏挡板,钻进去偷了6只娃娃。
店家还表示:机仓是通电的,万一一时不慎出现事故,便会造成极大的伤害。目前店家已报警处理该事。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指挥孩子偷个娃娃事小事,孩子一旦染上偷盗的恶习,长大后便很有可能触及法律,危害孩子的一生。到那时,家长后悔也来不及了!
2、二广高速马迹塘服务区,李某涉嫌无证驾驶,被民警查获。
此前,李某因吸毒已被吊销驾照,当得知面临拘留处罚时,李某竟把9岁的儿子推上警车,并和警察说:“关我儿子!”
看着父亲违法驾驶,又被父亲甩锅,孩子此时的心里阴影该有多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犯错后不思改过,推卸责任,这是尤为可耻的行为!
李某的行为,不仅不配做一名父亲,更突破了为人的底线。试想,在这样的父亲教育下的孩子,又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3分析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凡事必有原因。可能是孩子认为自己做的没有错;可能是因为孩子受到了外在负面情绪的影响;有的甚至仅仅为了引起家人的注意……
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先别记得生气动手,先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很多时候,搞清楚事情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所以古人云:三思而后行。
学会克制自己冲动的情绪,不要使冲突加剧。别忘了你是成年人,是孩子的父母,不要过多的苛责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在冲突面前你是榜样,你是首先要做出调整的人。
4懂得“南风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南风效应”,说的是寒冷的北风与温暖的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一下:看看谁先能把行人的大衣吹落。于是,北风呼呼地向行人猛烈地刮,可是,行人却把衣服越裹越紧,任它怎样狂刮也无济于事,未能吹落行人的大衣。而南风则不然,只是饱含着温情,轻轻地吹拂着那个行路人,行人越走越热,不一会儿就热得自觉脱掉了大衣,南风轻易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叛逆期的孩子家长管的过于严厉,反而照成孩子的离家出走。
5学会宽容
说实话,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体谅父母,宽容父母,却不知道自己也不太宽容孩子,宽容别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不自觉的效仿父母的行为。父母不仅要对孩子宽容,更要对别人宽容,如果仅仅是对孩子宽容,而对别人是另一种做法,你的孩子也许不会对你宽容。
6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底线
溺爱孩子的家长总喜欢把“尊重孩子”、“培养孩子自主能力”作为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借口。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尊重孩子和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不是无条件的,他们需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支配自己的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圈定合理合法范围的东西就是底线。
成年之前不允许抽烟喝酒、不能侵犯别人的身体、不能偷窃、禁止沾染黄赌毒……让孩子知道有些底线是不能碰的,如果一旦触碰,自己需要面临怎样的惩罚。
7鼓励比惩罚好用一百倍
吼叫、打骂只会让孩子屈服,并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甚至会还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与惩罚相比,孩子们更容易接受鼓励。当孩子犯错后,他们的心里也不好受,此时父母的惩罚只能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而忽略了对错误的反思。
教育孩子时父母如果能用鼓励代替羞辱,比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不会再犯了!”“你最近一直表现都很棒,但是这一次的行为却给你减分了,你要避免这样的行为。”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调动他们避免再犯错的积极性。
若孩子真的离家出走了,家长该如何处理
1冷静分析
从各种迹象,先判断孩子究竟是离家出走,还是只是偷偷临时跑出去玩。如果刚刚才责骂过孩子,那么离家出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2报警
在离家超过好几个小时没有音讯,或者亲戚朋友家孩子都不在,或者孩子在家写了“留言信”或短信时,一定要马上报警处理,千万不要耽搁。毕竟,如果孩子是去见网友,情况会更复杂,更麻烦。
3不要责骂
10岁以下孩子不会选择晚上离家出走,因为年龄较小,一般都比较怕黑,害怕,不会单独离家出走。孩子自己回来不要责骂,要告诉孩子父母很担心,外面不如家好吧,以后不要这样做。
4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要鼓励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之后就打骂、讽刺挖苦,以后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丧失自信心,内心的忧伤无处诉说,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逃避现实,最终导致离家出走。
5搁置一段时间再教育
10岁至13岁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离家出走不会马上回来,一般会选择住在比较近的最要好的同学家。只要家长知道孩子的下落,并和同学的家长取得了联系,那么家长也不要急着让他回来。都在气头上,回来只会矛盾激化。住两三天后,孩子自己就忘了。主动回来后,家长先向孩子承认不对的地方,孩子听后会耐心听你讲道理的。
虽然99%的孩子离家出走都只是怄个气,过不了几分钟就会回来,可是那1%真的走丢的孩子,又怎能不让自己的家长100%的揪心与后悔?
家庭教育,重在交流。相互尊重,坦诚相对,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而孩子,更像家长的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出家长的样子。各位爸妈在对孩子提出要求之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严禁孩子做的,自己也不能去做。
一次身教胜过百次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既可以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到底要给孩子树立哪一种榜样,相信各位家长心中自有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