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分,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我们都知道,孩子到了两三岁,追问“为什么”就成了每日例行的功课。
对什么东西都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当然是好事,但是如何处理这些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也愁坏了不少爸妈。
如何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①、对孩子的问题保持耐心和严谨的精神
一定不要用你二三十年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去小看一个提问题的孩子。对他说“烦死了”“笨死了”“连这个都不明白”之类的。
孩子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但并不代表他们会主动去思考,只有提出具体问题时,才表示他们有了真正的思考,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思考--提问--了解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当去鼓励孩子的这种提问行为。同时,当你解答问题的时候千万别抱着随便糊弄的心态。正因为孩子不懂,你才不能糊弄,宁愿不让她学,都不要灌输错误的东西给她。
②、别害怕说“不知道”
很多爸妈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都会希望尽可能给出确定的答案,生怕答错,答地不好。如果遇到真不知道的时候,马上掏出手机来百度一下,翻翻资料尽快给出孩子答案。
但是我们都知道,主要不断被追问“为什么”我们有答不出来的时候。人类目前的知识体系还是相当粗陋狭窄的,答不出来很正常,但这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承认自己的“不知道”,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可以鼓励孩子去阅读某一本书,可以一起问百度。
不难发现一些好的老师,在学生问这道题怎么做的时候,从来都不会直接问题。
理由是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而这自己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锻炼过程。
直接给出孩子回答,就跟让孩子吃你嚼过的馒头一样,没什么区别。但经过你的启发,自己思考出答案,才会是一个自我能力锻炼的过程。
比如:当孩子问你,为啥树叶会变黄,你若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孩子肯定听不懂。
所以我们不妨给出秋天来了树叶黄了的生活常识作为答案。一步步把答案引导出来。然后再抓住时机给予高度赞扬,当然不能笼统地说你真棒,而要表扬具体的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