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
当孩子害怕,这些做法能让他们成长
添加时间:2018-08-03    阅读次数:527
理解“害怕”是重要第一步,在和孩子面对任何一种原因的”害怕“之前,我们都需要让孩子知道“害怕”作为一种情绪是允许被存在的,如果孩子有语言能力,也可以引导孩子表达对于“害怕”的各种想象与担忧。当孩子感到“害怕”,父母怎么做才能支持到孩子们,让孩子们有力量面对恐惧感,甚至从这种情绪中获得成长。

害怕陌生人与陌生环境


即使身为一个成年人,面对许多陌生人的环境可能也会不自觉通过刷手机缓解内心压力呢。刷手机这个行为让我们有机会暂时屏蔽掉过多的外界刺激,通过重复单一的行为去进行自我调节,最终将心理调节至稳定状态后再回归到人际交往的实际需求中来。对孩子而言,面对过多外界刺激时能选择的自我调节方式并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的选择,(如果有朋友圈TA也许可以发一条吐槽说:这里有很多奇怪的大人,怎么办?在线等!)


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当下屏蔽掉过多的刺激源,给他们创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完成自我调节,并允许他们在准备好的时候重新和周围人试图建立连结。比如,我们可以允许小婴儿钻在妈妈的怀里偷偷看一会儿外面,可以允许一个孩子站在派对外观察一会儿再加入游戏。对较大的孩子,爸爸妈妈们可能会担心羞怯让孩子无法表达礼貌,我会鼓励爸爸妈妈们在孩子每次对别人问好的时候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且创造机会让孩子和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多见面,在那样的场合下孩子会比较容易习得主动向陌生人打招呼问好的做法。


当孩子害怕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有的爸爸妈妈也感到格外焦虑尴尬,也许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对此感到那么不安?我在担心什么?小时候我曾有过那样的时刻吗?当我感到害怕的时候,会希望得到怎样的支持?”



害怕黑暗、巫婆、怪兽、警察……


无论是哪种”害怕“,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孩子所“害怕”的东西:沉默会让孩子更不确定自己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状况。当孩子在学习和自身攻击性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上述害怕的内容,是否能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取决于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容纳孩子“坏”的部分。比如:爸爸妈妈是否能让孩子有机会说出心里那些邪恶的小念头而不用担心被评判被指责?(思想无罪啊,谁敢说自己心里没有一点邪念呢。)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机会安全释放内心的攻击性?这些渠道包括语言表达(“来说说看,你想怎么把妈妈揍一顿?”)、游戏(办家家、扮演医生警察等)、艺术(绘画表达内心世界)、体育(适当的竞技类运动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内心张力)……

如果孩子坚称黑暗的房间里有巫婆,可以在白天的时候陪伴TA仔细查看房间的每个角落,并且允许TA夜间在有需要的时候使用小夜灯。也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关于梦境与想象的绘本,帮助他们逐步分清想象与现实。



害怕狗或各种动物


一方面害怕吠叫的狗和害怕巫婆怪兽一样,都可能是源自孩子内心的攻击性投射,但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孩子对于动物有着天然的恐惧。人生在世有点害怕的东西也挺正常(比如艺家从未想过要改变自己害怕癞蛤蟆这件事情),另一方面,如果因为种种原因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和动物们更亲近的话,也许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来进行尝试。


首先,记录下孩子害怕时会采取的安抚策略,例如拥抱、拉手、转移注意力等。


然后,记录下孩子害怕的物体或场景,根据孩子害怕的程度进行分级,例如对于狗,“最害怕的是狗舔自己,中等害怕的是狗闻自己,相对不害怕的是远远看着狗或看狗的图片”。从最低的层级开始,调动各种安抚策略,等孩子对某种状态感觉适应了再逐步向上一个层级适应,这样的一个“系统脱敏”过程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消除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包括怕水之类的情况)。


害怕奇怪的机器、害怕死亡


源于未知与不确定的恐惧感可以通过探索来释放掉部分压力,如果是害怕某种特定的机器(例如家里某个录音机),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索一下录音机里面到底有什么。如果孩子害怕死亡,对有宗教信仰的家庭而言也许这是一个分享信仰的好契机,对另一些家庭而言,重要的并非是探索到某个特定的答案,而是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困惑与情绪可以被爸爸妈妈所抱持和接纳,即使世界上总有未知与不确定,但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使我们的存在有力量与意义。共同阅读绘本,或者翻看照片回忆某个逝者都可以帮助一个家庭开放探讨与“死亡”相关的话题。


天灾人祸、生活变化、遭受虐待侵犯所导致的“害怕”如果你怀疑孩子的“害怕”是因为上述原因导致的,可以做的是提供孩子一个身体和情绪都感觉安全的空间去表达“害怕”(而不是试图去消除“害怕”),同时需要联络儿童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给予评估,制定适合孩子的心理干预方案。
“害怕”作为一种自然的情绪总是会出现在每个人的人生当中,也许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感觉“害怕”时,周围人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而我们又能从“害怕”当中得到怎样的成长?当孩子们在害怕中成长了,也许爸爸妈妈们也成长了。
心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