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
家长一定要避免的儿童教育误区
添加时间:2018-08-02    阅读次数:440

我们从来都不缺乏对孩子的爱,只是缺乏爱的能力。



最近,央视一部亲子教育纪录片《镜子》,戳中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心,片子里冰冷、紧张的亲子关系, 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现实中很多家庭里。


从纪录片里,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的懒惰、暴躁、冷漠、,都和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儿童时期,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但在这个关键时期,很多家长却因为缺乏教育经验,总是容易用力过猛,矫枉过正,甚至对孩子严格控制,强行灌输,不允许孩子犯错。


也正是这些错位的教育方式,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 


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不从成年人的角度对孩子的天性加以控制,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高学历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一直都很用心,她严格规范孩子的所有生活细节,希望将孩子培养成才。

 

从孩子4岁时起,为了培养他的良好修养,规定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偶尔饭做好了,动画片没演完,孩子想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妈妈不允许,要么强行关掉电视,要么宁可大家都不吃,直到动画片演完,再把凉了的饭菜重新热一遍。

 

无论如何,这碗饭一定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餐桌前吃完。并且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撒饭粒,不发出咀嚼声,规定了很多很细,几乎每一件事都有一套标准。

 

一套套标准执行下来,孩子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却表现出了越来越严重的偏执。 


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一次妈妈开车去接孩子,想绕道去超市买东西,结果孩子不允许,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到了超市,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

 

一次姥姥递给孩子一串葡萄,接的过程中一颗掉下来滚到了地上,孩子不答应,要求姥姥把这颗接到串上,说接不回去了,便哭闹个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最后只能暴打一顿结束这种无理取闹。

 

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一开始就被各种规矩框住,表现的种种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都是教育失败的后果。

 

这样的性格,在成年之后,生活受阻,最容易表现出:我必须这样,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如此的偏执,步入社会,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难题。 



严厉教育是一种危险教育

 

有一句话很流行:


“孩子有坏毛病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中”。


所以很多家长从小对孩子的各方面都严格管教:不好好吃饭,把孩子碗中的饭菜倒掉;不好好刷牙,牙刷一折两半,丢进垃圾桶里。


在这样的严厉管教下,短期内,孩子确实会被训练地乖乖的,按时吃饭,认真刷牙。


但是,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便会发现,他性格非常容易两极化,在外面胆小怕事,在家里性格暴躁,不像别的小孩那样热情,甚至会有些冷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了太多的冷酷无情,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简单粗暴,永远都是教育中最忌讳的,这种短时期效果显著的方式,常常会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十分危险。

 


教育是一门学问,做父母,我们不缺乏对孩子的爱,但是缺乏爱的能力,

需要家长学习和钻研。若能深得精髓,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收效甚微。

心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