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焦虑的时代。而对于家长们来说,孩子教育带来的焦虑则更具时代特征了。相关教育机构公布过一组数据,在7000多名被调查者中,高达95%的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焦虑。
孩子一出生,
家长的焦虑情绪就开始如影随形!
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别人家的孩子吃进口奶粉,
我家的怎么能吃国产的!
双语幼儿园得上,
美术、音乐、书法、舞蹈都要学,
学区房砸锅卖铁也要买,
……
每天都处在忙碌之中:
忙着接孩子上学、放学、补习班、特长班,
忙着为孩子检查作业,
忙着和各科老师探讨学习计划,
忙着当家委会成员争取发言权,
这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佼佼者,
……
孩子的表现让我着急:
时常会因为给孩子检查作业气的大喊大叫,
在班级微信群里看到孩子没得满分而直冒汗,
孩子成绩不好“你看看别人”,
孩子成绩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常常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家的孩子比,无论内心还是行为上,都会以周围的孩子为标准。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夸大孩子行为的结果,“成绩不好以后就会饿死”、“上不了大学多丢人”“考不上重点对不起我”等语言暴力来引起孩子的重视。
经常会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每次写作业都瑟瑟发抖,最怕我妈吼我,整个小区都能听见她的吼声。”而这些“吼妈”表示,平时孩子是个宝,写作业的时候是根草。孩子表现不如意时,焦虑感更甚,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暴怒和狂吼,主要是着急和担心孩子成绩不优秀。
家长焦虑的表现也不止体现在学业上,还渗透到孩子的品行、性格、价值观的塑造等孩子成长的各个环节。
每天接收着大量教育信息:专家的建议、别人养娃成功经验、名人成功案例……为了把孩子塑造成一个聪明、懂事、有前途的人,想把一切有用的教育理念都实验在孩子身上。
到底是什么使家长如此焦虑呢?
家长对教育有了更高期待
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同,需求多样,尖子生家长想着给孩子再拓展知识或者培养兴趣,学习一般的孩子家长希望通过课外班给孩子提高成绩。
如今的家长,对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而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对此显然力不从心。有专家指出,家长焦虑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
因攀比、从众心理而无所适从
“我为孩子报了围棋、画画、游泳、作文、武术等8门课”;“我给孩子报了3万7天的美国暑假太空模拟训练营”;“我们家孩子一三六补英语,二四六补数学,周日补语文”;
也想淡定,但是想到自己孩子刚会abc,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可以阅读原版《小王子》和《哈利·波特》了,就淡定不了了。
不想攀比,可是每词家长群妈妈们聊起给孩子报了什么课外班,当你听到人家的孩子已经上了奥数、舞蹈、书法、钢琴,而自己的孩子还什么技能都没有,怎么可能不焦虑?
不想从众,但看着别人都给老师送礼,自己能不送吗?
攀比、从众心理,是很多家长焦虑的来源。尊重孩子意愿、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懂,但却架不住现实环境的带动,身不由己了。
激烈的竞争使焦虑难消除
在排名竞争机制驱使下,每个人都铆足了劲要提高自己的排行。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竞争意识造成了这种所有人都骑虎难下的局面。
大家都不想垫底,所以每个人都往前挺近一点,再往前挺近一点,于是,总体水平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大到连家长都倍感辛苦的地步。
只要有竞争,家长的焦虑就很难消除。无论是将来的高考还是就业,不管采取怎样的选拔形式,分数也好,综合素质评价也罢,总要分出个三六九等,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家长怎能不焦虑!
家长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现代社会,焦虑几乎成了家长们的标配。这种焦虑的蔓延如果不处理得当,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因为家长的焦虑源于对孩子的“不满足”。
即使父母不说,但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期待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自己的处理能力和承受能力又不及时,就有可能发生心理失调,出现情绪问题、逆反、厌学、适应不良甚至躯体化症状。
情绪稳定平和的家长才更容易培养出情绪稳定、自信、有能力的孩子。
家长们要缓解自己的焦虑,
为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
记住几句话:
别把自己的梦想转嫁给孩子。
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够完美、不够优秀。
不论我们多么心急,孩子总得一天一天长大。
把学习本身视为目的,尽量淡化功利的味道。
理性看待压力与竞争,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