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爱孩子?
添加时间:2018-07-22    阅读次数:435

父母爱子女,是人的天性,也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爱,才会去教育;只有子女切身体验到父母之爱,才乐于接受教育,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发展。

然而,爱子女是有讲究的,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作用。韩非子说过:“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同时又说:“皆见爱未必治也。”这意思是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其他任何人的爱都不能比拟的。虽然父母都爱子女,但不见得都能教育好子女。事实就是如此。那么,怎样爱才是正确的呢?


1严格要求,不能一味迁就有人认为,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有求必应,就是父母之爱。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利害的能力比较差,要求不见得都正确、合理、有益,家长应当分析和判断。正确、合理、有益的予以满足,是爱;不正确、不合理、无益的,不予以满足,同样是爱。家长绝不能感情用事。一味迁就有百害而无一益。


法国教育家卢梭特别反对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他告诫父母说:“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百依百顺。”

他举例说:“儿童先是要你的手杖,然后要你的表,再要飞翔于空中的鸟,甚至要求闪耀于天上的星,凡是他所看到的都要得到,你不是上帝,怎么能够使他满足呢?……惯见一切事物都屈从于自己的儿童,一旦投身社会,到处碰到的尽是违逆自己意思的事情,从前以为世界上的事可以从心所欲,现在这个世界竟沉重地压倒了自己。”


在百依百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步人社会以后,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失去生活的勇气,或是铤而走险走上反抗社会的道路。


有的家长担心,总是违背孩子的意愿,会影响意志品质的培养。其实,意志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什么。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这不单纯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同时也是欲望和制止、欲望和放弃。假如你们的孩子仅仅受到实现自己愿望的训练,而没有受到克制那种愿望的训练,他是不会有最大的意志的。”


他运用一个非常通俗而又十分形象的比喻说:“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如果一个人只有“想得到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的欲望,而不能在必要时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不恰当、不实际的愿望,这种人到社会上就会像没有制动器的汽车一样,胡乱冲撞,碰得头破血流。


古今中外有见识的教育家,历来都主张对孩子要严格要求,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忍受一些痛苦,以便磨练意志。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吃些苦头:冬天,不要穿得过暖,要用冷水洗脚,饮食要清淡、简单,卧床要坚硬。他认为这样做很有好处,当孩子将来外出时,不至于因为床铺不软或枕头没放好而忍受失眠之苦。他的见解是很有价值的。

2爱子女的动机和效果要统一

父母爱孩子究竟为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孩子好。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子女实施的爱,表面看是在爱,实则是害。


比如,有的父母生怕孩子上学丢三落四,带不齐学习用具,每天都替孩子收拾书包、文具;孩子做完作业,对孩子的自查不放心,每天代替孩子检查。父母的动机是想让孩子安心学习,但越俎代庖,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思想,反而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学习上有了进步,就滥发奖金给予奖励。久而久之,就会把孩子引导到单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学习的道路上去;而且物质刺激太多太滥,也就渐渐起不到刺激作用了。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种“似爱实害”的问题。《古今谭概》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一种鸟叫翠鸟,非常漂亮。为了避免灾祸,起初翠鸟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当它孵出小鸟以后,非常喜爱,生怕小鸟从高处的窝里掉下来摔死,于是把鸟窝向下移了移。过了不久,小翠鸟身上长出羽毛,十分美丽,翠鸟更是倍加喜爱,越发怕小翠鸟摔下来,就又一次向下移了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这样翠鸟觉得放心了。没想到,当路过树下的行人发现美丽的小翠鸟时,稍一举手便把小翠鸟给掏走了。


这个故事很值得做父母的深思。翠鸟完全出于对小翠鸟的关心、体贴、爱护,连续两次下移鸟窝,设法避免小翠鸟从树上摔下来致伤致死。然而翠鸟只知一味地爱,却没有也不可能预料到这样做还潜伏着另外一种灾祸。它对小翠鸟的爱,恰恰害了小翠鸟,铸成了“丧子之祸”。这种结局,和翠鸟的初衷正好是相悖的。


翠鸟是动物,它不可能料到盲目“施爱”的严重后果。可为人父母的,对孩子施以什么样的爱,怎样去爱,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应当有个判断,也是能够判断的。爱孩子绝不能盲目。要给孩子施以科学理智的爱,不仅有好的动机,还必须重视爱的效果,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

3要从子女的长远利益出发

父母爱孩子,应该是为孩子谋利益。然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常常是不一致的。有的从眼前看是利益,而从长远看却是害处;也有的从眼前看是苛求孩子,从长远看却是有益的。

比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孩子来说可能是痛苦的事;但孩子长大后离开父母走上社会,有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受益了。反之,如果让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什么事都包办代替,表面看是爱孩子,但从长远看,对孩子却是有害的,孩子将来一旦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就会寸步难行。

宋朝宰相张文节一向生活俭朴,“所居堂室,不蔽风雨,服用饮膳,与始为河阳书记时无异”。有人认为他是故意装穷,他说:“常言说:‘由俭人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要家人过好日子不是不行,可我不可能总做宰相,一旦我不做宰相了,全家人已习惯于奢侈生活,一下子贫困下来,肯定会觉得受不了。现在让家人过一般人的生活,将来我一旦不在人世,家人也会生活得很安定。”后人称赞他有远见卓识。

如果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矛盾的,家长就应把眼光放远一点,舍弃眼前利益,着眼于子女的长远利益,这才是真正的爱。


赵惠文王死后,儿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年轻,由其母赵太后执政。就在这时,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抵挡不住,派人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必须以长安君为人质,方可出兵救援。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赵太后哪舍得让他去冒这种风险。

老臣触龙去见赵太后,说:“您分封给小儿子大片良田和金银财宝,而他是‘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坐享其成。今天,您小儿子有一个为国立功的机会,您却不让他去。一旦您驾崩之后,他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常言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您应当为小儿子长远利益着想。”

赵太后终于想通了,当即派人送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出兵援救了赵国。


父母为孩子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着想,才算是真正的爱;只为孩子眼前利益考虑,是娇惯溺爱。今天的父母应当从中受到启示:对孩子施爱时应当把眼光放远一点,切不可囿于孩子眼前的、一时的利益。

心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