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达、管理、理解自己和别人情绪的能力(也称为情绪能力)直接影响社交能力和学业成绩。
具备情绪能力的儿童和成人往往在社交方面更加成功。情绪能力好的儿童通常在同龄人中更受欢迎、朋友更多、亲社会行为倾向更高,而且相比于情绪能力较差的儿童,他们往往在学校学习更好、表现更佳。
儿童情绪能力的差别从幼年就能体现出来。比如一些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在吃午饭之前想吃冰激凌,但父母不允许, 就会大发脾气,而能够较好管理自己情绪的儿童就不会这样做。
情绪能力的养成
对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影响最大的是家庭。通过与兄弟姐妹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孩子学着去理解妈妈情绪低落时他(她)应该做些什么,或者当他(她)摔坏了兄弟姐妹最心爱的玩具,应该怎么去沟通,缓解对方的情绪。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同龄人和老师的接触、读书、看到的一切都会关系到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
如果妈妈平时在和孩子的对话中较多提到描述情绪的词语,比如:伤心、愧疚、开心,那么孩子就会对情绪有更好地理解。如果妈妈平时不这样做,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就会差一些。妈妈提到情绪词语的频率和质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妈妈还对自己的情绪做出解释,说出原因和后果,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就会更高。比如,有的妈妈说:我很生气,因为你在墙上乱涂乱画。有的则只说:我很生气。前者的孩子会比后者的孩子情绪理解能力更高。
促进学业
年幼时,情绪能力较强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托儿所到学校的过渡。他们不仅能适应一对一照顾的减少,也能更好面对学校生活的挑战。在接下来的学年中他们也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业表现,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因学业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情绪能力强的孩子学业表现更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往往朋友较多,在同龄人中很受欢迎。
当小孩较好地适应了学校生活,更可能有好的学业表现。相反,在学校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的孩子在注意力、学习动机和记忆方面都会受到影响。难以处理情绪问题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或焦虑。这让小孩在整个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加困难。
二是通常情绪能力较强的孩子与情绪能力较差的同龄人相比与老师的关系更好。而老师往往会对这些孩子做出更多要求,反过来,这些孩子就会更加努力,让老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