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
揭秘“学习困难真相,快速提升学习成绩”
添加时间:2018-07-16    阅读次数:931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暂不谈此话对错。自学生走进校门那天起,“成绩”似乎牵动着每个家长和学生的根根神经。

近日在微信上一个个与考试成绩有关的悲剧故事被“刷屏”:从淄博某初中生“杀了第一我就是第一”到临沂一高考生因成绩不理想与家长发生口角“尸体”从河中打捞出来画面,让人痛心,目不忍睹。


这似乎是“考试成绩”惹的祸,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习马虎、偏科、厌学、学习分心、学习低效、考试焦虑等想做做不到,想控制控制不了,想放放不下等学习障碍时,都得到及时解决了吗?如不能及时扫除学习障碍,会导致学生自卑,认为笨,智力差,于是情绪消极,脾气暴躁、网瘾、手机控,辍学在家或离家出走,甚至还会发生自残、自杀、暴力攻击别人等心理危机事件。

作为18年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的老师,从做过了一万一千多个案例中,辅导过的775个因心理问题而辍学学生重返校园的经历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而会控制不住想告诉家长“一些真相”:

其一,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真不重要,生命教育要放首位; 其二: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是受复杂因素的影响,成绩提是有科学方法的,单靠硬逼、勤奋、报班辅导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造成孩子的学习心理障碍。学障不扫除,成绩难提升。


从今天起,我将用实际咨询案例从不同的方面一一呈现给大家,希望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发展。


    系列之一:“我学习勤奋用功,为什么成绩却不提升,反而越来越下降”


    下面我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谈起吧:

不久前,一位高一女生“小米”(化名)前来咨询,她是经过我辅导好的学生家长推荐过来的。


该生在校学习表现:上课认真听,作业及时完成,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良好;回到家就到自己卧室学习,到吃饭时间才走出来吃饭;高一开始住校,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由级部100名下降到级部233名,晚上学校22:00熄灯,她跑到女生厕所,一般学到“23:30-24:00”休息,中午午休时间,她充分利用到学习物理上,最近两个月伴随心慌、头晕等躯体症状出现,吃药无效。当焦虑上来时有想要撞墙的冲动,怕被人看见,于是控住不住拿美工刀在手臂上划,看见出血才停手,手臂上好多划痕。

经过对该生的全面诊断,初步诊断为学习心理障碍,并伴随心理问题躯体化症状。


从该案例看出,小米确实学习很勤奋,每晚躲到厕所里或藏在被窝里学到深夜12点,午休时间也用在了弱科学习上。这样努力的学生,学习成绩为什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由100名下降到233名呢?


从学科学习心理的诊断与辅导来看:小米努力学习(S)一心想提高学习成绩,当考试成绩(R)不能上升时,焦虑情绪增强(E),不会及时调整心态,带着这种焦虑、消极的情绪状态(E1)继续发奋学习,学习效率会较低(R1),较低的学习效率又会加剧了学习情绪的低落(E2),这种情绪的更加低落又会导致学习成绩进一步低效(R2),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会导致勤奋学习的小米,成绩由100名逐步下降到233名。

小米的学习成绩要想提升,单靠勤奋、一对一学科辅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降低小米的学习自信,久而久之会认为自己笨,不是学习的料,智商低,会自暴自弃。可以看出小米是个性要强的孩子,对现实不能接受,家长认为他还不够努力,于是发生用刀片划伤手臂(自残),并伴出现头疼,心慌,晕。

 

那么如何正确解决小米学习低效等当前的状态呢?


首先,要找对专业心理教育咨询老师,及时对孩子进行全面学科学习诊断与辅导,打破原有的恶性循环,用积极的良性循环代替消极的恶性循环,用技术化临床干预技术建立起的一组新的积极的S-E-R ,使其产生顿悟,并达到自动化运行。


其次,家长和老师配合,接纳孩子的现状,真正理解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给孩子机会和时间。


第三,孩子在改变的过程中,打破一个旧的思维模式,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有阻力,有难度,家长要配合孩子坚持到底,直到新建立一组积极的S—ER自动化运行,并达到优势兴奋,才能防止复发,经过这样辅导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比以前学习成绩好而且人格比也得到优化。

特别说明:

当学生出现学习低效或潜意识性学习分心时,或偏科、厌学、考试焦虑等学习障碍时,一般是学生自己意识不到或意识到了也控制不了的现象,家长和老师应该理解孩子,并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及时推荐或送到专门心理教育机构,交给专业人员干预解决,扫除学习障碍,优化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