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印发。这份《要点》里面的好消息不少,信息量很大,家长们务必认真看一下。
教育部官网近日公布了2018年工作要点,包括北京在内的第二批试点省份要制订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指导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试点省份制订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指导高校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优化选考科目要求。
此外,今年还将深入推进中考改革,建立地方中考改革动态跟踪机制,以及推进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今年教育部还将研究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和规范发展的意见》,推进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此次改革,可以说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中考、高考各教育层次,影响也一定很深远,家长们要提前了解,早做准备。
1
高考改革要点
1、高考科目变化
现行的高考制度是,3+X,也就是语、数、外加综合。这次改革之后,高考科目调整为“3+3”,就是保持现行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不变,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6科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并计入高考总成绩。
2、取消特长生加分项目
体育特长、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科技类竞赛获奖、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都不再成为高考加分项,以上加分占历年高考加分项目的54.55%。
2、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
教育部文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了以下规定,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高校将为每位高中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时使用。
3、招生录取不再“一考定终身”
现行高考仅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进行录取,此次改革调整为“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是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4、取消文理分科和一本二本批次划分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了文理分科,录取计划也不再分设文理限制,高考录取也逐步减少,直至取消一本、二本批次界限。高考填报志愿方式将有重要变革,试行学校+专业模式进行。
2
中考改革要点
此次新中考方案将改革重点放到了以下三个方面:考试科目和分值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的改革。
1、考试科目改革
按照中考新方案,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3科选考+体育。
3科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满分都为100分,其中,外语科目的100中,听力和口语占到40分,可以有两次考试机会。
3科选考科目是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5科中进行选择。其中物理和生物(化学)中选择1或2门,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中选择1或2门。所选的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成最后分数。三科折算后的实际满分为100分、80分、60分。
因为分值折算权重可选择,实现了同分不同质,即便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折算分最大也会出现12分的分差。
另外,值得注意的时,在五门选考科目100分的原始满分中,都含有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
2、招生计划分配改革
此次中招新政更着力改进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加大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力度。
根据新中招政策,中考提前招生中的贯通培养项目指标会分配到区和学校,确保所有的初中校都有机会获得指标。统筹一、二、三中的指标也会分配到所有初中,让留在本区读小学、初中的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同时控制示范高中跨区投放招生计划,遏制名校跨区掐尖,有利于本区尤其是远郊区的高中发展和初中校的均衡。
此举意味着,选学区房,提前入读教育资源集中的高校片区,将有更多机会获得对口的高校直升机会。
3、考试内容改革
中考试题将注重贴近考生日常生活,更多源于现实生活的素材将出现在试题中。各科都将在社会实践中选材,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以上改革方案不难看出,国家在全面推进素质化教育方面的决心,以往的“应试教育”只是培养出“会考试”的孩子,但不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每一个孩子的特长和能力。改革后的中高考,将能很大程度上尊重和反应每个孩子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从本次中考考改革中,父母们应该获得哪些启示呢?请继续往下看。
1
择校很重要,择班更重要
教改前择区、择校最主要的是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教改后择班的重要性会被进一步强化。
教改后小学、初中弱校、强校间的差异被生源升学的最大化均等性所弱化,趋同性变得越来越明显。
高考考试制度变为“3+3”、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自主招生四者的结合。其中最重要的3 3和学业水平考试这两项,反映在教学中必然的唯一选择是:
不久全国的中学校都将展开“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这就会出现“同班不同学”的现象。
因此,未来一个学生进了任何中学除了获得这所学校的名头外,要想得到更大的好处关键在班级的选择上,而班级的选择虽然是自由的但却是完全按照分数进行的,不同分数的班讲课的难度、进度、师资、教材、考题、生源等都是不同的。
所以,教改后你进了什么学校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能够进什么班将起更关键和最直接的作用。
2
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要常态化
放弃功利化导向,越早越好!
最多两年以后,高考录取将不再区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连考试大纲也要取消,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
要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要从小学开始进行常态化发现和培养。
原来很多家长带孩子学文艺、科技、体育特长主要是为了小升初升学,功利性很强,现在功利性因为小升初升学模式和直升校的缘故已经被极大弱化了,但与孩子的前途、未来的关系却被强化了。
所以学特长的出发点、目的都会不一样了,后者变得更重要了,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家长就会越轻松、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后的出路也越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