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男孩还是女孩,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勇敢坚强,不畏失败,遇到困难能勇敢面对。但现实却与父母的期望相反,我们看到很多孩子经不起挫折,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挑战,不仅是孩子,有些人在成年之后仍然无法面对失败,甚至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当这时候,我们会感叹:唉,现在的孩子太脆弱、、、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来自父母的原因。
经不起挫折的孩子,基本都有以下这4类父母。
1帮孩子回避危险和失败
只要挑战,就一定会遇到失败。而孩子的天性是乐于挑战的。而父母凭着比孩子多2、3十年的人生经验,必然可以预见更多危险和失败。然而,这不能成为不让孩子体验失败的理由。
先有失败才有成功,没有失败的体验就不能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本次平昌冬季奥运会上男子花样滑冰连获两届冠军的羽生结玄去年在比赛中受伤,直到去年十一月都在疗伤,根本无法练习。即使面对如此大的挫折,羽生也没有放弃一切提高自己的机会,不但再次获得冠军,并且表示,如果没有这次伤病,一直都一帆风顺,可能这次奥运会反而无法连胜。
2遇到失败时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忘记作业本,爷爷奶奶赶紧奉上;老师批评孩子严厉了点,家长马上找去学校;和同学吵架,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家长马上上前参与。
不管是忘记作业本,还是和同学吵架,即使孩子处于不利的立场,家长直接插手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这也不是说家长啥都不管,放手让孩子一人去承担。比如容易忘事,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才能减少这种情况;和同学吵架,事后可以和孩子讨论吵架的原因,预防手段和万一吵架后的措施。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做事效率差,然后“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行动。比如从起床到睡觉的时间安排,比如放学回家后写作业的顺序,即使是玩玩具,为了防止孩子“浪费”时间,也帮孩子安排好先玩什么,再玩什么。
孩子做事确实会很慢,效率很差,本来说好要出门,穿着衣服的时候又突然玩起玩具也是常有的。然而,父母事无巨细地“帮助”孩子,只会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孩子经常问你,“妈妈接下来我该玩什么?”,那么请反思自己的做法。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对孩子确实是好事,但过于教条却不符合孩子天性,剥夺他们的自主性。
比如每天一定在8点上床,早上必须8点能去学校,不能听流行音乐,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1小时,可以和某某交朋友,不可以和某某某交朋友等等。这些“规矩”表面上都是为了孩子好,小编觉得只不过是父母为了方便控制孩子。过于严格的规矩剥夺了孩子自由发言的机会,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没用。这样的孩子比较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