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元认知
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加工的认知和控制。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有元认知的参与。一个人在完成认知任务操作上的发展变化是元认知知识发展的结果。个体的元认知从学前期开始产生,经中学、大学直至以后都一直在发展。
元认知由三个成分组成:
(1)元认知知识。即了解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如了解思维和内部的心理过程与外部的行动、事件之间的不同,人们可能会说谎、伪装或通过猜测来对付测验。又如,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具有差异性,个体的记忆和遗忘,形成视觉表象,做梦;推理、联想和猜测等心理过程是不同的。
(2)对加工的认知或体验。如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开小差了。又如,了解心理操作受下列因素的影响:任务的难度,项目的特性,个体使用的认知策略等。
(3)运用自我调节机制控制加工的能力。如上课记笔记,阅读时画重点以阻止分心。元认知起着计划、调节和评价认知过程,选择有效的认知策略,控制和执行认知活动等作用。
二、有效的学习条件
要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研究和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或控制好以下各种学习变量,即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1、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1)强烈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热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态度。这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程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坚持性。
(2)个性特征。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和意志特征以及个性差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数量都有深刻的影响。
(3)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认识结构的影响。某门学科前期获得的知识在内容和组织上的特征和水平上直接影响、制约后期的学习。
(4)发展上的准备和智慧水平。生理上足够的成熟,心理上具备相应的发展水平,不同阶段应具备的一般学习能力,是有效学习的基本保证。
(5)恰当的学习自信心和正常的心理健康因素。避免过分紧张、忧虑等有损学习效率的反常学习态度等。
2、客观的情境因素
(1)恰当的学习材料、合理的教学方法。诸如适量、逻辑系统性、难度适中、速度恰当、次序合理,富有启发性以及各种手段的运用等。
(2)合理的练习、复习、实践操作。包括练习的次数、选题、分配、时间安排和有计划的反馈、补偿教学等。
(5)班集体和社会因素。班风、竞赛与合作,同伴互相参与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等。」
(4)教师的个性特征、教育观点、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特别是对学生的期望,与学生的关系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贡任感、献身精神等,都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
(5)家庭环境和条件。家庭中主要是父母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对子女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都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学习。
三、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一般概念
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的研究与使用,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积极主动进行的。一般来说,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都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在学习时,先要分析学习任务和自身的特点,然后制定适当的计划,并在使用这一计划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有时如果只用最原始的方法而不使用一定的策略,是很难达到学习目标的。因此;学习策略是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所需要的。学习策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等方面的问题。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是学习技术和学习技能的组合。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迈克卡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的总结。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第一,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重复、抄写、作记录、划线等)、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作笔记、类比、答疑等)、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三方面,第二,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监控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逮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等);第三,资源倚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有组织的地方等)、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坚持不懈、自我强化等)、其他人支持(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使用小组学习、获得个别指导等)。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学习策略的成分是从学习过程的环节或所涉及的诸方面,如方法、步骤、手段及组织中提取出来的。这种学习多属于自学。而学校学习活动种类繁多,这些活动的策略所包含的成分是否与自学一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学习策略的应用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目标之一九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有效的元认知策略。有研究表明,教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可导致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学生能学会思考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且应用具体的学习策略,思考困难的任务。但是,这样的帮助教师提供得很少。许多人把学生学习困难归因于缺少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学习策略的有效性。1986年,托马斯和罗瓦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具体学习方法的有效学习原则。
l、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针对学习者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其次,要考虑到学习策略的层次,在给学生大量的学习策略中,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
2、生成性原则
有效学习策略的原则之一就是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这就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有:给别人写内容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等。生成性程度低的策略有:不加区分的划线、不抓重点的记录、不抓主要信息的肤浅的提要,这种学习策略对学习是无益的。
3、有效的监控原则
教学生知道何时、何地与为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还要教他们在使用这些策略时能将它说出来,这样就有可能记住和应用这一学习策略。
4、个人效能感的原则
教学生知道如何使用学习策略远不够,还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在学生学习某种材料时,要不断向学生提问和测查,并根据这些评价给学生评定成绩。如此促进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并感到使用学习策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认知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