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考还是“魔烤”,由父母的心态决定
中考、高考前,密集的模考让很多孩子出现了不同反应,尤其是老师们解读的方式不尽相同,让考得好、考得不好的孩子心里都不安,都有点儿发蒙。究竟什么样的成绩是自己的真实水平?考场影响状态的心态都是怎样的?近日,安心心理机构教育心理专家杨真艳老师为考生和家长进行了细致解读,希望这颗“定心丸”,让孩子们都能发挥出自己最真实的能力。
杨老师说,平时学得挺好,一大考就会在某一科,甚至整体失常,最终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现实中越来越多,这是最让自己、老师、家长惋惜的。字不会写,手抖,大脑一片空白,想不起公式,没有了思路,甚至肚子疼要跑厕所,考场出现的状况可谓五花八门。还有一些孩子吓得考试都不想参加,只想临阵脱逃。还有的孩子没考好,觉得生活都无望了,一切都完蛋了,不想活了。考前、考中、考后,不同的孩子会在不同阶段出现状况,这个反复折磨的过程特别损伤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一次考试失利,可以导致一个孩子一蹶不振,甚至一辈子都不再敢向前冲。家长千万别忽视孩子因为考试而表现出的焦虑。当孩子对考试产生惧怕、焦虑心理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帮助孩子调解。
第一方面,孩子的焦虑感如何化解
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有长期的困难感,学习给他带来很大压力,让他很难受,又没有人理解他,他一直在忍受。平常考试可以混过去,或以其他方式“逃”过去,但大考来临,家长和老师都高度重视,尤其像中考、高考,躲不过去,也藏不住,孩子们的焦虑感随之大爆发。
一些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还有一些孩子害怕自己考不好,会让家人失望,同学笑话,老师瞧不起,周围邻居亲戚朋友也会有异样的眼光。这类孩子,一考试就上火,小考上小火,大考上大火。还有一些孩子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极高,达不到要求,就把自己贬低得一无是处。有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真没办法把我自己扔了,别的东西有一点儿不好我早扔了。一个孩子要是完美主义者,给他带来的后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他会给自己的人生设置非常多的障碍。
那么如何调解自己,怎样克服考试焦虑?
第一,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考试时都会有紧张害怕的感觉,父母遇到大事也会焦虑,这是大家都有的状态。心理学对焦虑的研究是由倒U曲线来表达的,当人遇到事情没有任何焦虑的时候,成功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随着焦虑一点点增加,到了中等水平时,成功就会在一个最高的可能性上。如果焦虑过大,过于紧张,成功、好结果又会慢慢下降。如果是特别大的焦虑,成功又归到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点儿焦虑都没有并不是好事情,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成功。
第二,要学会察觉自己的消极想法。人的消极想法出现时,想什么都觉得没希望,会处于否定自我的状态中。所以当产生消极想法时,要懂得自己去察觉,叫停,给自己做个负责任的解释: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对某一些题目没研究透彻,让我有担心,不能客观评价自己,这个担心是由这道题引起的;或者对自己说,我平时学得挺好,要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要不断用客观中立的思考角度,纠正自己的消极想法。
在自己优势学科发挥不好的孩子,更容易不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偏差。他们会觉得,我是不是平时对自己的认识是不对的,我是不是高看自己了?考不好的这一次才是我的真实水平,我复习不到位,怎么这么倒霉,如果再持续到下次考试怎么办?这些消极想法需要成年人给他解释清楚,帮他看到客观事实是什么样的。越到这个时候,孩子越需要家长给他打气,做他的坚强后盾,帮助他修正对自己的认知,只要关注这一次失利的原因就好,告诉孩子,这就像骑自行车的高手,也会有分神摔倒的时候。
第三,现在的孩子们都不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这跟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有关系。我们每天都在吓唬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才提高这么一点成绩就翘尾巴,你跟谁谁比还差得远着呢。我们每天和孩子说这些,似乎是不让孩子骄傲,让他们勤勤肯肯努力,踏踏实实学习。但这些话会导致孩子给自己很不客观、非常消极的评价。所以,无论是平时,还是孩子们即将面对的中考、高考,一定要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我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是什么学生,我能考出我的实际水平,我做事情能认真、严谨,我努力了,坚持了,我拼搏过,我不后悔。
焦虑的另一种外在表现是,越是到紧要关头,越紧张不起来。就是家长眼中“不长心、心太大的孩子”的状态,热衷于看电视、听歌那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儿。看到孩子这样的状态,家长既着急又觉得无能为力。其实,这都是孩子心里太紧张了,想找一些事情把紧张感消除掉。有人唱歌,有人看电影,还有人去跑步,有人爱聊天,有人打游戏,做什么样的事情能消除紧张感,孩子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式。还有的孩子会发呆,其实这种用处不太大。看到孩子这些表现,家长一般不敢吱声,怕孩子会出现激烈的情绪对抗。其实,家长完全不用装作视而不见,可以用不带情绪的方式直接跟孩子说,妈妈发现你这两天在唱歌看电影,我猜是你紧张了,这样能让你心里舒服点,也不知道我猜的对不对。就用这种方式和孩子交流,你听孩子的回答,你懂得他了,就会和孩子交流、讨论,帮孩子想办法,不能任由孩子这样。孩子不清楚自己怎么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指南针。
第四,自我放松的练习。这种能力其实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就应该被教会,但很少有孩子学习到。心理学发现,我们让身体放松下来,焦虑的情绪、紧张的感受就会降到很低甚至消失。如何做到自我放松?孩子要先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如果自然的呼吸感觉不是很清楚,就做深呼吸,深深地吸气,缓缓地呼气,感觉自己从头到脚慢慢地,每个部分都放松下来。这种放松会让孩子把焦虑和紧张渐渐放下,做熟练了,到考场就会让自己放松下来,专注地投入考试。
第五,考试前孩子们还是要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一定不能因为要中考、高考了,就把自己全都放在学习考试里,吃不好、睡不好、不敢玩。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甚至连看课外书都觉得是罪过。一直在学习,并不代表他真的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里,或是学习效率就能提高。孩子们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避免被谴责、埋怨。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抽出一点时间,让孩子放松,适度运动,听听音乐,大脑可以得到休息,更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
另外,希望家长们能一周给自己和孩子一点时间,到大自然坐一坐,发发呆,舒展一下身体。考试前过度加劲,会让孩子反应速度、思考速度受阻。放松和放纵是两个概念、两种行为方式,要学会把自己的时间和学习状态调整到比较合适的模式里。
第二方面:父母和亲友们如何支持孩子?
每一个跟孩子亲近的人,言行都会给孩子影响。首先,父母亲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当我们面临人生重大选择,严重到需要全身心投入去处理的问题时,有些亲人会理解,我就在这儿,你需要时我会帮助你,让我们心里非常有底,面对事情时会很从容。但有些亲人会说,你看你怎么遇到这样的事情,真麻烦,或是你行不行啊,不行赶快想别的办法。这样就会扰乱孩子,在面临中高考时,孩子需要鼓励、理解、支持。前提是,需要父母先在心里把考试这事儿想通,否则父母嘴上说一套,心里想另一套,孩子是不会相信的。很多家长爱钻牛角尖,觉得孩子一定要考好,否则就没有出路。是我们自己没有想明白,问问自己,我希望孩子考到什么样?这种希望与孩子真正的情况是否匹配?我对孩子足够了解吗?如果希望落空,他可能会考成什么样?这个结果我接不接受?要仔细想清楚,并在自己的感受里,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我很痛苦但我得接受它,先把自己搞清楚,也要想到后面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一个人并不是上了好大学就有好前程,这个真未必。我们在心里把所有事情想明白后,我们给孩子的理解、鼓励和支持才是真的。
第二,孩子们中高考时,家长自己不要害怕。家长这时会特别害怕孩子说累死了,抱怨事情,说自己的恐惧,说自己的无力。孩子们这时会有很多不良的感受,不管是身体上的劳累,还是头脑上的劳累,每天都学习十几个小时以上,每个同学都使劲学,老师也会把焦虑感带出来……孩子心里有不良感受,能跟谁说?如果我们不害怕,不管孩子说什么,我们都相信那只是孩子一时的感受,就会好好听孩子说说他不良的感觉,也会和孩子有非常好的共情回应。比如,妈妈太知道你的感觉,把我孩子累坏了,难坏了,如果这样,孩子情绪有个出口,心里舒服了,学习会更有劲,更能坚持。相反,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状态自己产生了抱怨、恼火、担忧,而且不能压着,会让孩子更钻牛角尖,否定自己。我们家长出现感受不舒服的时候,也要找出口把不良情绪疏导出去,可以找最信赖的人讲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考前家长一定不要做特殊事情,像买海参买补品,真的没有必要。这时,孩子们消耗体力、头脑都很大,需要优质蛋白做补充,牛肉、鲜虾都非常好。别做过多的事情,会让孩子感到内疚。内疚过大会让孩子学习没有劲儿,会逃离。家长只做孩子提出来的、他需要的事,不做那些自以为是的、多余的事。
第四,孩子正常学习就好,千万不要期待孩子冲刺性的复习,一学就学到后半夜两三点。到我这来的孩子会和我说:最让我犯愁的就是我妈把脸一沉,“都什么时候了,还不多学一会。”我天天想多学习一会,困了坚持一会,可别让我妈说我学得不够,学得不行。孩子每天都担心爸妈的要求自己没达到,爸妈希望自己再学一点,那种感觉带来的分心是不利因素。孩子们越到这时越需要效率,越需要把每一道题弄明白,越需要思考,把东西印在头脑里,并不是用功多久就能取得好成绩。过度的用功,过度使用头脑,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都会受阻,能力会下降。家长一定不要因为看到孩子多学了两小时,心里就得到安慰,按这种方式要求孩子,是非常不好的。孩子不管多大,受我们的影响非常大,他没有办法隔离成年人对他的影响,我们认识不到对孩子的影响是没法预期的。对孩子学习时间的要求、期望要降下来,疲劳战术只能削弱孩子。
第五,现在学校都会不断模考,成绩忽高忽低很正常。要看孩子一贯的状态,不要盯住一次考试不放,好多家长会因为一次模考出来后过度关注。这样会让孩子心乱起来,找不到真正的原因,还会跑偏,会有很多猜测,会打击孩子自信。只让孩子找到错的原因就好。
第三个方面,关于复习
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复习的过程里,能够让自己的知识更扎实、更全面完整,把复习看得很重。这时让孩子大量做题(孩子们叫刷题),好像这样孩子就能取得好成绩。让自己做题更熟练,包括思考的,写字的速度都能提高,这是大家有共识的看法。对于初四和高考的孩子还有两个方面,我想提醒一下孩子们。
第一,大家永远要记得,无论我们怎么样复习,都没有办法把每一科知识,百分百的都学会,没人能得满分。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期待降下来,不要求自己是完美的,好些孩子越是角落里旮旯里的知识,细碎的知识都想学到,这样的心态,就会让自己特别紧张,越看越多,把自己弄到焦虑。如果知道知识不是百分百都能装进头脑里,要清楚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当成自己主要的学习目标。那些重点都在经验里面,在相互讨论里,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有好些孩子都忽略了这一点,老师强调的他也不太清晰,现在要非常清楚老师强调过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而不是要把自己认为的知识都弄会。
第二,很多老师都会说查缺补漏,怎样才是查缺补漏?分享一个方式,孩子要给自己大概列一张清单,我优势的科目有哪些,稍微弱势的科目有哪些,优势里哪些知识点是非常熟悉的,哪些有些陌生,熟悉的我相信我是记清楚的,不会忘记,隔三差五看一下。陌生的知识点我首先挑出来。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先弄会,再把不太熟悉的一点点弄会。弱科同样把老师说的重点先弄会,自己能想明白最好,想明白之后找类型题多做几遍,想不明白赶快找人问明白。当你真的列出这样的清单来,并把每一部分老师说的重点,和自己要熟悉的知识点都弄明白,心自然就放下了,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对自己了解得透彻是最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才是提高孩子成绩的必要方式。好多孩子每天都努力学,努力做题,一本本刷练习册,最后成绩也没提高,因为他没找到自己的弱点,没有针对性做练习,对他的成 绩没有太大的帮助。
成年人都知道,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弱点,通过什么方式把弱点补偿,这件事才能做成功。孩子们在迎接中考、高考时也要用这种方式,要明白自己、了解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