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90年代,问题在“外部”
90年代来做心理咨询的孩子中,比较常见的,还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一个读初中的女生,经常在学校里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从小没有母亲,爸爸又给她找了一个后母,后母生了儿子后,女孩的生存环境就更艰苦了。
他们家住房本来就非常挤,有了弟弟后,女孩子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了,做作业只能搬个凳子在门口做,房间里的小弟弟又经常吵闹不休。
所以这个女孩的愤怒是有原因的,让她愤怒的就是这个环境。没有亲生母亲,也没有让她安心的环境。
找到症结之后,就对他们全家进行治疗。当时,大家还是很尊重老师的,孩子的爸爸和后母也非常配合,对女孩多加重视,做功课就到附近的图书馆去做。
后来女孩子长大,做了一名护士,能够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师都相当满意。
90年代许多问题都是这样,外部问题解决了之后,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2000年后,问题在“内心”
2000年以后来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相对应的,孩子们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少了,很多还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
还有抑郁、性别障碍等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着妈妈的丝袜、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等。
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不堪:
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也就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也来咨询,这说明家长是有多焦虑呀。
独生子女,独特的一代
现今孩子的心理特点,绕不开独生子女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集全家的财力和情感于一身。
他们见多识广,所以智商高;
他们不缺爱和物质,所以善良、有同情心;
他们从小受到尊重,所以讲求平等......
可以说,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国民素质。
然而,他们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
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对奶奶说:“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
但等到他十几岁了就会发现,他报不了这个恩,大人也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独生子女这一代还必须要过有尊严的生活。
90后不一样,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受到尊重,他们的要求不一样:
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严。
有些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把孩子送到严格军事化管理的戒瘾学校。结果孩子出来之后,有从此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的,有割脉自杀的,也有得精神病的。
学校的校长觉得很冤枉,以前70后都是这样管理的也都没出什么问题,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他们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2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家庭?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问题的。
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
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又不是彼此控制。
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如果搅在一起,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拖拖拉拉搞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每个人都相对独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
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
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
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中国,受到母亲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
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
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
原本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爸爸却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最后演变成了父子大战。
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
而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3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学校?
好学校标准之一——提供社交环境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环境也比较自由,随时可以到大院子里找到小伙伴疯玩。通过这种没有大人监管的群体性游戏,孩子可以遗忘压力、发展人格,也开始学习遵守规则。这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预演。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那么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应该提供孩子们自由交往的环境。
跟幼儿园园长做讲座时,我经常说:
“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不教育,只要保证孩子安全就可以了。”——让孩子们自己交往自己玩,不要去教什么拼音、十以内加减法。
知识哪里不能学?如果一个人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疯过、玩过,长大就会很作,等老了临死了还会很作。儿童时代要让他有快乐的记忆。
好学校标准之二——不是竞争比赛的场所
让孩子从小就参与高度竞争,是对人性的摧残。
我最反感的就是老师灌输第一名的观念,第一名什么都是好的,老师对他们总是笑眯眯的,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
这会让孩子们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学校是去跟人家比赛的地方,去学校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把学校当成一个竞争场所。
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度受压的环境里,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症、强迫症这样的后续心理问题就会逐渐显现。
有些从小学习优秀的学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压力,一有点不顺,就可能出现病态、跳楼、猝死等情况。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好,但是一旦有一个触发的因素,他就没有能量来抵抗。
从小的高度竞争,让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在儿童时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好学校标准之三——评价以过程为导向
学校不该给孩子太多确定性的评价。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动力源,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评价。如果得不到欣赏性的评价,他就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
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难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太多造成的。因为这种评价不是以过程为导向,是以目的为导向。
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惧怕重大的考试或比赛的情况,平时学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试就不行。
学校是一个训练你思维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地方。
好学校标准之四——老师要会跟孩子沟通
很多时候,不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老师讲话方式、教育方法的问题。
比如有个同学漏做十道数学题,老师可以这样说:“数学是需要严谨的思维的喔,今天你把这十道数学题漏掉了没做,你明天做的时候要严谨一些噢,老师觉得你明天肯定不会漏了,对吧?来,我们拉个勾。”
也可以这样说:“你怎么回事啊,你在数学上从来不用心”。
小孩子的潜意识是完全敞开的,用前者的方式对于后续的教育就很有利,用后者就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排斥。
老师觉察力低,跟孩子沟通技巧差,跟家长沟通能力差,没事情也会处理出事情来。
4 、不同年龄的教养秘诀
关于孩子的长期教育,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则:
0到3岁,每时每刻关注他。
这个阶段是安全感确立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满足,一生都会有缺憾。
在这个时期,妈妈比较重要,如果妈妈是上班族,那么下班一定马上回家,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应酬也别出去了,妈妈就算蓬头垢面都无所谓。
因为孩子0到3岁的时候,你要每时每刻陪伴他,就算每天对他讲100遍我爱你,他也不会嫌多。
3到6岁,诚心诚意陪伴他。
做到诚心诚意很重要。这个时候爸爸很关键,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因为3到6岁时,孩子的探索欲望正在形成。
如果有父亲这个老山羊在,孩子就不会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得到加强。反之,他就会胆怯懦弱退缩,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受到抑制。
6到12岁,真真切切喜欢他。
6到12岁的儿童期,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真的喜欢他。
因为儿童进了学校以后,老师对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评价,他可能会在学校里受到一些负面的打击,或者觉得不如别人。
这时他就需要从家长眼里看到,你们不会讨厌他,不会不爱他。你要给他一个可靠的保证。
但是儿童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招人烦,讲话颠三倒四,脾气也大,家长经常会不耐烦,而你必须要让他感觉到你很喜欢他,特别是他犯了错误后,要能站在他的情绪里理解他。
12岁以后,实实在在相信他。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如果你不相信他,那么他的行为会是很糟糕的,他永远也长不大。你只能相信他。
从一开始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那样才能像个人。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会得到一个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这几句话,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教养问题答疑
1 | 关于规矩
Q:孩子在幼儿园里挺守规矩,但是一到家里就不一样,完全不听话,感觉总是在探索家长的底线,我到底该严厉地打击呢,还是温和地对待?
A:对小孩的管理无非四种办法:奖励,惩罚,消退,训练。你应该在家里给小孩立规矩。
小孩子其实是喜欢有规矩的,他并不讨厌规矩。因为你没有规矩,所以他才不知道怎么做。比如说看电视,只允许每天看一集,你就要给他立这个规矩。
立规矩的原则在于合作性,必须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像不吃饭不睡觉这样的事就不可能。规矩就是你们家的法律。
法律写在纸上只是法律,你要变成法治。法治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民主,另一个就是程序公正。
民主,就是要先跟孩子谈。告诉他看动画片时间不能太长,长时间看就会很早得白内障。白内障是什么感觉呢,你给他戴一副眼镜,拿块蛋白往上一挡,孩子就明白了。
就这样把每天看一集的规则定下来。第二天,等孩子看完了电视,你就去跟他说:“一集看完了,妈妈来关电视机了”。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这就是程序公正。
哪怕孩子跳着脚哭闹半个小时也跟你没关系。等他吵完半个小时没声音了,你也一个字不多说。第三天,等孩子看完了电视,你继续去说“一集看完了,妈妈来关电视机了”。孩子也就不响了,因为知道哭闹没用。
再接下来,不用等你去,孩子自己就会叫“一集看完了,妈妈可以来关电视了”,这规矩就立起来了。
2 | 关于兴趣
Q:关于孩子的兴趣班,比如学轮滑,一开始很感兴趣,学了几次就不想去了,还有坚持了快两年的跳舞,现在死活也不肯去了,这种情况怎么做规矩?孩子会不会养成什么事情都轻易放弃的习惯?
A:这种情况不能做规矩。家长们就是瞎担心,谈不上什么养成不坚持的习惯。实际上是孩子根本没发现他的兴趣。孩子是在成长过程当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的,要到高中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一直跟高中老师说,高中教育成功与否,就是看这三年孩子是否发现了自己想要专注的领域。如果找到了,那这高中教育就成功了。只要他知道这一生可以投入在哪个领域,他高考都不会焦虑的。
比如说他要做医生,那么有医学院的大学很多,就算没考上一流的大学,他可以进二流的大学。因为是自己要学,跟被动去学的人不一样,他在大学里一定会学得很好,那就可以继续考到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也是一样的。
3 | 关于抗挫折
Q: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A: 抗挫折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一直要教育他要帮助别人,这样可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要互相帮助,谁谁谁哭了,你要安慰他。谁没带伞,你就去帮他撑伞。
帮助别人的人,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大,他就会懂得考虑别人的需求,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自我的力量强大了,就能更好地面对挫折。
来源于网络